色彩顏料調色基礎知識
隨著人們對顏色要求越來越嚴格,就要更加嚴謹的調配色彩顏料的顏色。本文就給大家帶來色彩顏料調色基礎知識,感興趣的用戶不妨來看看吧!
顏色調配原理是什么?
所謂光線就是能夠在人的視覺系統上引起明亮的顏色感覺的電磁輻射,人們憑借光線,才能看到物體的顏色。光是一種電磁輻射,也是一種電磁波,人們通常所見到的光線稱為可見光,它是指在電磁波譜中占據一定范圍,能夠被肉眼感覺到的電磁輻射形式,其波長范圍在400~700nm之間,在此范圍之外還有紫外線和紅外線等射線。人們平時所觀察到的彩虹就是可見光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色彩按紅橙黃綠青藍紫的順序排列,這些彩色光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白色光,也稱日光或自然光。
色調:色調(也叫色相)是一定波長單色光的顏色相貌。色相是色彩的第一種性質(屬性),這一特性使人們可將物體描述為紅色、橙色、黃色、綠色、藍色和紫色。色彩系統中基本的色調是紅色、黃色和藍色,也稱為“三原色”,幾乎所有的顏色都可以用他們調配出來。而橙色、綠色、紫色又是紅、黃、藍三原色按1:1的比例兩兩調配出來的,稱為“三間色”,這六種顏色又統稱為顏色的六種基本色調。我們把這些色調排列成一個圓環,沿著圓環的周邊每向前一步,色調都會產生變化。若從色光的角度來看,色調又隨波長變化而變化,紫紅、紅、橘紅等都是表明紅色類中間各個特定色調,這三種紅之間的差別就屬于色調差別。同樣的色調可能較深或較淺。
明度:明度是人們看到的顏色所引起視覺上明暗(深淺)程度的感覺,也叫亮度、深淺度、光度或黑白度。明度隨光輻射強度的變化而變化,是色彩的第二個容易分辨出的屬性。明度是一種計量單位,它表明色彩呈現出的深淺或明暗程度。同一色調可以有不同的明度,例如紅色就有深紅、淺紅之分。不同色調也有不同的明度,如在太陽光譜中,紫色明度最低,紅色和綠色明度中等,黃色明度最高,人們感覺黃光最亮就是這個道理。明度可標在刻度尺上,從黑至白一次排列,越近白色,明度越高;越近黑色,明度越低。因此無論哪個顏色加上白色,也就提高了混合色的明度;而加入灰色,則要根據灰色的深淺而定。
彩度:彩度是表示顏色偏離具有相同明度的灰色的程度,是顏色在心理上的純度感覺。彩色還有純度、鮮艷度或飽和度之稱。彩度是色彩的第三個性質,也是一種不易察覺并經常受到曲解的性質。除非比較同一色調和明度的兩種顏色,才會意識到它的表現形式。做這種比較時,通常會使用“鮮艷”或“黯淡”、“鮮亮”或“渾濁”這樣一些詞語來進行描述。
純度:純度有稱飽和度或色度,是指顏色接近光譜上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標準色的程度。當某一顏色濃淡達到飽和,而又無白色、灰色或黑色滲入其中時,即呈純色(亦稱正色)。若有黑、灰滲入,即為過飽和色;若有白色滲入,即為未飽和色。一切工作色相都有不同的純度變化,標準色的純度最高,黑、白、灰的純度最低。普通顏色總夾雜著一些雜質成分,所以顏料在反射色光的同時,雜質反射的色光也會附帶反應,因而表現出的顏色總是不及色譜上的標準色。所以凡是接近標準色的顏色料就是純度較高的顏料,它呈現的色彩也就越鮮艷。
物體顏色的純度往往與物體的表面結構有關。如果物體表面粗糙,光線的漫反射作用將使顏色的飽和度降低;如果物體表面光滑,顏色的飽和度就越高。色漆為什么濕的時候色澤覺得鮮艷,干了以后顏色會變暗呢?因為顏料是有極細顆粒組成的,濕的時候,顏料顆粒之間的空隙被溶劑填滿,表面變得光滑,減少了漫反射的白光摻和,所以顏色的飽和度就較高。色漆干了,溶劑被蒸發,顏色顆粒暴露,表面變粗糙了,因此色澤就變得灰暗了,顏色就變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