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金屬閃光漆的計算機配色方法
金屬閃光漆作為一種汽車裝飾性漆,可以增加汽車的閃爍程度,給人以視覺上的顆粒感。由于顏色的多角度變化,使用計算機為金屬閃光漆配色很困難,但計算機輔助配色已被廣泛應用。通過計算機建立顏色數據庫、篩選原材料、預測色差、平衡配方、計算成本,可以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本文介紹了金屬閃光漆的計算機配色方法。
金屬閃光漆計算機配色的要求:
在與客戶提供的色板進行顏色匹配時,常需要滿足兩方面要求:目視色差和儀器測量色差。
(1)目視色差
目視色差主要表現在顏色的屬性:色相(Hue)、明度(Value)和彩度(Chroma)的差異。同時,顏色的質感,如閃爍程度、顆粒感對于目視效果也非常重要。
(2)儀器測量色差
多角度分光光度儀是建立在CIELAB體系上的色差測量工具。我們常使用它測量金屬閃光漆5個角度(15°,25°,45°,75°,110°)的色差。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儀器無法準確描述顏色的質感,如閃爍度、顆粒感。對配色而言,僅僅色差值合格是不夠的。
(3)配色工具及設備
高速攪拌、黏度杯、秒表、空氣噴槍(或旋杯)、烘箱、多角度分光光度儀(又稱為色差儀)、標準光源箱、膜厚儀等。
金屬閃光漆計算機配色的流程:
(1)收集信息
涂料成分信息和產品應用的相關信息。金屬閃光漆由樹脂、透明顏料、效應顏料(如鋁粉、珠光粉)、溶劑及助劑組成。其中對顏色起決定作用的是鋁粉、珠光粉和顏料。
使用顯微鏡可以分辨鋁粉、珠光粉的形狀、大小、顏色、種類及數量。
鋁粉、珠光粉生產商所提供的色卡能幫助我們篩選原料。但對鋁粉而言,不同樹脂體系或成膜條件對亮度、閃爍及顆粒效果有很大影響,只使用色卡是不夠的,最好能在OEM色漆體系基礎上,以不同鋁粉為原料建立一套鋁粉色板數據庫,以便配色時進行目視比對。
原則上我們要選取粒徑、亮度不同的兩種鋁粉混用,以增加配方的靈活性。
挑選顏料時,要先找到相近色為主色,再加入其他顏料來調整。同時注意顏料的著色力、透明性及遮蓋力。單一的純色一般具有最高的彩度,混入的顏料種類越多,顏色越混濁。但采用單一顏料來配色是不可取的,通常我們采用包括黑或白在內的4種顏色來配色。這樣顏色可在三維的色空間內較自由地移動。增加對顏色的可調性。有時需要加入4個以上的顏料,這往往使配方和生產復雜化。
配色時還要掌握產品應用的相關信息:如施工工藝、烘烤條件、中涂顏色、色漆膜厚等,它們對顏色有很大影響。配色是基于干膜基礎上的調色過程,配套涂層、噴涂方式及干燥條件與施工現場保持一致有利于產品成功上線。
(2)準備原料
金屬閃光漆的樹脂體系主要由聚酯或丙烯酸樹脂、氨基樹脂、CAB樹脂、蠟及防沉劑組成。配色前我們可以按比例將樹脂、部分溶劑及助劑混勻備用,稱為樹脂基料。鋁粉要經過預混,制成鋁粉漿才能使用。先用溶劑將鋁粉浸泡至濕潤,然后攪勻成糊狀,緩緩加入樹脂基料,分散至細度合格。珠光粉易分散,攪拌下直接加入即可。涂料廠會大批量地將粉狀顏料研磨成色漿備用。使用前應將色漿攪拌均勻并檢查細度。
這一環節需要注意的是,原材料性能穩定,供應充足,以保證顏色穩定,可復制,這是批量生產的基礎。
(3)配色
配色最快捷的方法是在現有配方中找到相似色,進行微調。若沒有參考配方,可以根據相應的經驗配方開始。
以較小的量為起點,在樹脂基料中逐步加入選定的色漿及效應顏料,通過目視比較濕樣與標準色板,直到兩者顏色接近,噴涂、烘烤后,便得到第一塊色板(編號PO)。再通過配色過程,最終完成配色。
我們常在涂料中加入一定量的色漿,試驗其對顏色各角度的影響,稱為色漿的顏色趨勢。為減少小試次數,可將不同色漿的顏色趨勢按所需加量乘以系數,并累加起來,以目前配方為基礎,預測新配方的色差。眾所周知,涂膜顏色與顏料濃度不成線性關系,由于顏料間的相互作用,有時還會增強或減弱某種顏色趨勢。計算的結果與真實值往往有不小的差距,但色差預測有助于我們快速選定顏料,確定加入比例,推進新配方的建立。
(4)平衡配方
我們不僅要關注色差,還要考慮性能和成本。其中重要的一步是調整顏料與樹脂的比例。若顏料比例太低,遮蓋力不夠,顏色受配套涂層和膜厚的影響很大,會給將來生產、施工中顏色的控制帶來隱患;若顏料比例太高,施工固體分與成本會上升,性能及外觀卻可能變差。
新顏色配色時可參考已有經驗數據,然后根據用戶對顏色、性能及價格的具體要求,適當調整顏料與樹脂的比例,從而得到最優化的配方。